守護千年根脈 煥新文化品牌
2025-04-14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敦煌這座絲路古城依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旅魅力吸引著全球游客。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敦煌不僅守護著莫高窟、玉門關、陽關等歷史遺跡,更通過文化品牌塑造和非遺活態傳承,讓千年文明在當代煥發新生。本文將從文化根脈、文化品牌打造及非遺體驗三個方面,結合最新數據,展現敦煌文旅的現狀與發展。
文化根脈:千年敦煌的守護與傳承
敦煌的文化根脈源于其作為絲綢之路咽喉要地的歷史地位。莫高窟、懸泉置遺址、玉門關、陽關等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了敦煌的文化基石。
截至2025年4月,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為減少游客對壁畫的損害,敦煌研究院持續推進“數字敦煌”工程。目前,已有280個洞窟完成數字化采集,150個洞窟實現虛擬展示,游客可通過“云游敦煌”小程序在線欣賞高清壁畫。
2024年,莫高窟接待游客215萬人次,較2023年增長18%,其中40%的游客選擇數字展廳體驗,有效緩解了洞窟的承載壓力。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和陽關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如今已成為敦煌文旅的重要IP。2024年,玉門關遺址接待游客86萬人次,陽關景區接待72萬人次,兩大景區通過沉浸式演出、考古研學等新形式,讓游客感受古代邊塞文化。
2020年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懸泉置遺址,經過多年保護性發掘,于2024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部分區域。該遺址出土的漢簡、絲綢殘片等文物,為研究漢代郵驛制度提供了珍貴資料。2025年第一季度,懸泉置接待游客12萬人次,成為敦煌文旅的新亮點。
文化品牌:從“敦煌IP”到“敦煌現象”
近年來,敦煌通過文創開發、跨界合作、國際傳播等方式,打造了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截至2025年,敦煌研究院已推出1600余種文創產品,涵蓋文具、服飾、家居等多個領域。2024年,敦煌文創銷售額突破2.3億元,其中“飛天”系列盲盒、藻井圖案絲巾等成為爆款。
影視綜藝:2024年,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第二季在央視播出,豆瓣評分9.1,全網播放量超5億次;游戲聯動:2024年,《王者榮耀》推出“敦煌·瑤”皮膚,首日銷量突破800萬份,帶動敦煌文化在年輕群體中的傳播;時尚跨界:2025年3月,某國際奢侈品牌在巴黎時裝周發布“敦煌靈感”系列,將飛天壁畫元素融入高定服裝,引發全球關注。
2024年,“敦煌藝術大展”在法國盧浮宮舉辦,吸引42萬人次參觀。同年,敦煌研究院與英國大英博物館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文物保護技術交流。
非遺體驗:讓傳統技藝“可觸摸”
敦煌不僅是靜態的文化遺產,更是活態的非遺傳承地。近年來,敦煌通過非遺工坊、研學體驗、節慶活動等方式,讓游客深度參與非遺文化的傳承。
敦煌壁畫臨摹技藝是國家級非遺項目。2024年,敦煌畫院開設的壁畫臨摹體驗課接待學員3.2萬人次,游客可在專業畫師指導下,親手繪制飛天、菩薩等形象。敦煌彩塑以泥塑、木骨為胎,再施以彩繪,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2025年,莫高窟非遺工坊推出“彩塑DIY”項目,游客可參與制作小型泥塑,該項目日均接待500人次。
敦煌舞源于壁畫中的飛天形象,2024年被列入甘肅省非遺名錄。敦煌大劇院常態化演出《絲路花雨》《敦煌盛典》等經典舞劇,2024年觀演人數達45萬人次。此外,街頭“快閃飛天舞”也成為游客打卡熱點。
“四月八”廟會:2025年4月8日(農歷),敦煌雷音寺舉辦傳統廟會,吸引10萬游客參與,期間有社火表演、非遺市集等活動。
2025年的敦煌,既堅守著千年文化根脈,又不斷創新表達方式。從莫高窟的數字化保護到懸泉置的考古發掘,從文創IP的破圈傳播到非遺體驗的沉浸互動,敦煌文旅正以更開放、更年輕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未來,敦煌仍將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也是文旅融合發展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