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的沉浸式文旅新生
2025-05-07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工業廠房、流水線、老煙囪……這些傳統工業場景,如今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成為文旅消費的新熱點。從鋼鐵廠改造的文創園區到乳業基地的透明生產線,從螺螄粉工廠的研學體驗到啤酒博物館的沉浸式劇游,“工廠游”不僅讓工業遺產煥發新生,更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傳播工業文化的重要引擎。在消費升級與產業融合的浪潮下,“工廠游”正以獨特的魅力,書寫文旅消費的嶄新篇章。
從“沉睡廠房”到“流量密碼”
工業旅游的興起并非偶然。隨著文旅消費從觀光向體驗轉型,游客對“差異化”“知識性”“互動感”的需求日益增強。工業遺產所承載的歷史記憶、生產場景的硬核魅力,以及工業文化的深度挖掘,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柳州螺螄粉產業園通過展示從田間到包裝的全流程生產,讓游客“為一碗粉赴一座城”,2023年帶動螺螄粉產業年銷售收入突破600億元;而青島啤酒博物館開發的劇游《覺醒的釀造師》,將百年酵母文化與實景游戲結合,僅2020年推出的面包坊便實現營業額超千萬元。這些案例表明,工業旅游通過“生產場景旅游化”“文化故事場景化”,成功激活了傳統工業的文旅價值。
政策推動也為工業旅游注入動力。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啟動“天工開物”工業旅游推廣計劃,支持各地挖掘工業遺產、開發特色線路。湖南省更在2023年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30年建成200個省級工業旅游基地,目前已培育6家國家級示范基地和117家省級示范點,形成“湘鋼文化園”“三一智聯重卡產業園”等標桿項目。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讓工業旅游從“小眾探索”邁向“大眾潮流”。
工廠游如何激活消費鏈?
傳統工廠通過開放生產線、增設互動體驗區,將“硬核工業”轉化為可感知的文旅產品。例如,內蒙古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允許游客見證“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流程,累計接待游客近3億人次,其中60%為本地居民,成為城市休閑新方式;南京梅山鋼鐵廠打造的“鋼鐵文化長廊”,將煉鋼高爐、火車軌道改造為文藝打卡點,游客可體驗“數字篆刻”、在綠皮車廂咖啡吧品鑒慢生活,2024年日均接待量超千人次。這種“廠區即景區”的模式,不僅提升了企業品牌形象,更衍生出餐飲、文創等消費場景。
工業遺產的文化內涵是其核心競爭力。柳州工業博物館以百年工業史為藍本創作音樂劇《致青春》,巡演73場,成為城市文化名片;太原東湖醋園將600年釀醋技藝轉化為研學課程,開發老醋冰淇淋、醋宴等網紅產品,累計接待游客超500萬人次。湖南醴陵的“免費撿瓷器”活動,則通過陶瓷文化體驗引爆社交媒體,帶動當地文旅消費增長30%。文化IP的創意開發,讓工業旅游從“看設備”升級為“品故事”。
工業旅游與科技、教育、商業等領域的融合,進一步拉長消費鏈。成都“東郊記憶”園區將老電子管廠改造為音樂文創綜合體,引入沉浸式餐秀“蜀宴賦”,開業3個月接待3萬人次,并舉辦科幻大會、國潮市集等活動,2023年游客量近千萬。常州長三角工業互聯網體驗區則通過AR技術展示生產線,游客可定制專屬杯墊,實現“旅游+科技+制造”的跨界聯動。此類模式不僅豐富了體驗維度,更催生了門票、衍生品、餐飲住宿等多元收入。
工業旅游的多元模式
廢棄廠房的改造是工業旅游的常見路徑。莆田城廂區將貝克啤酒廠舊址打造為“鐘潭噌響嗨King營地”,保留煙囪、儲罐等工業元素,結合露營、劇本殺、非遺手作等業態,“五一”假期日均接待游客400人次,帶動區域旅游收入同比增長29%。北京首鋼園借冬奧會契機,將煉鋼高爐與大跳臺結合,成為國際級文旅地標,印證了“工業風”的全球吸引力。
工業大省通過“旅游+制造”凸顯產業優勢。江蘇依托近代民族工商業遺產,打造南京鋼鐵博物館、南通唐閘古鎮等項目,2024年全省工業旅游區超百家,梅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線路年接待量突破50萬人次。山西則以老陳醋、煤炭文化為核心,開發東湖醋園、“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其中后者通過工業風書房、夜間經濟等創新,成為年輕游客打卡熱點。
中小城市通過聚焦單一產業實現破圈。株洲醴陵依托陶瓷產業推出“工廠開放日”,游客可參與拉坯、燒制,帶動本地陶瓷銷量增長20%;柳州螺螄粉產業園通過“工業旅游+美食IP”,2023年吸引游客超百萬,直接拉動螺螄粉銷量。這類“一廠一特色”的模式,為縣域文旅提供了差異化發展路徑。
工業旅游的崛起,是文旅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共振的結果。它不僅是工廠的“第二次生命”,更是城市記憶的保存者、文化自信的傳遞者。從鋼鐵廠到醋園,從流水線到劇本殺,工業遺產正以創新的姿態融入現代生活。未來,唯有持續挖掘文化內核、推動跨界融合,“工廠游”才能從“一時火爆”走向“長紅常新”,為文旅消費注入更持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