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旅”洞庭湖畔煥新記
2025-05-26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洞庭湖的碧波映照著千年古城岳陽的煥新容顏。這座承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文化名城,正以承辦第四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為契機,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文化賦能、科技驅動的城市更新路徑。從工業遺址的活化到傳統街區的復興,從生態修復的實踐到文旅場景的創新,岳陽的每一步都緊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命題,為全國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岳陽的“煥新”始于對生態本底的敬畏。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岳陽擁有湖南全部163公里長江岸線和洞庭湖50%水域的生態資源,卻也一度因粗放發展付出環境代價。近年來,岳陽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生態修復,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發展實踐。
長江岸邊的華龍碼頭曾是砂石堆積、污水橫流的污染重災區。通過系統治理,這里蛻變為“微笑綠洲”生態營地,成為全國首個以江豚IP為核心的濕地科普體驗項目。85萬方底泥疏浚、13萬公頃雨污分流改造,讓東風湖水質從劣Ⅴ類躍升至Ⅲ類,入選湖南省“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如今,游客可通過AR技術與巨型江豚互動,在親子游戲中學習生態知識,還能在綠茵草地上露營野餐,感受湖湘美食與文創產品的魅力。2025年五一假期,江豚灣景區接待游客14萬人次,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轉化通道已然打通。
洞庭漁歌小鎮的崛起是生態治理與文化再生的典范。這片曾經的退捕漁村通過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建設等工程,從“水臟、岸亂、景差”的污染區蝶變為“西瓜山東風湖”雙園生態體系。3.5萬立方米調蓄池的修建和濕地棧道的鋪設,讓“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的詩意場景重現。原住民轉型為濕地講解員和非遺傳承人,傳統漁家樂升級為精品民宿,生態紅利與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環。
岳陽以岳陽樓洞庭湖為核心,串聯起“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候鳥的歡歌”“熊貓的萌態”四大生態名片。2023年底開園的岳陽中華大熊貓苑,10只大熊貓迅速成為華中地區“團寵”;“國際觀鳥節”“蘆葦藝術節”等活動則讓生態旅游突破傳統景區邊界,形成全域聯動效應。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岳陽并未止步于物理空間改造,而是以文化敘事重構歷史基因,用科技手段激活傳統IP,實現從“門票經濟”到“體驗經濟”的躍遷。
洞庭漁歌小鎮將《岳陽樓記》中“漁歌互答”的意境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文旅場景。非遺體驗館以“魚形”建筑呼應水文化,全息投影技術將300余首傳統漁歌轉化為沉浸式劇場,游客可在光影交織中感受漁民的悲歡離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岳林將《雙腳站船頭》等漁歌創編為音樂情景劇,讓古老藝術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生。原住民晾曬的漁網、飄香的漁家菜,更成為文化記憶的鮮活載體。
岳陽樓這一“千年IP”的活化路徑尤為亮眼。始于2021年的《岳陽樓記》背誦免票活動,累計吸引數十萬游客參與,瑯瑯書聲中,游客從旁觀者轉變為文化傳承的參與者。文創產品“巴陵勝狀”系列將樓閣元素融入無線充、夜燈等生活場景,實現“可帶走的記憶”;AI文旅互動玩偶“龍寶”則通過智能技術為游客提供嶄新體驗。
洞庭氮肥廠舊址的改造堪稱工業美學的典范。設計師保留加油槽、儲罐等工業遺存,將斑駁的鋼鐵骨架與涂鴉藝術融合,銹跡成為畫布,管道化作雕塑。改造后的廠區成為兼具懷舊與時尚的公共空間,2025年五一假期首日,岳陽樓旅游區接待游客突破15萬人次,文旅融合的乘數效應凸顯。
在數字技術浪潮中,岳陽以“文化+科技”為引擎,推動文旅場景從“流量經營”向“價值共創”升級。
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運用三維攝影、虛擬現實技術打造“穿越式”游覽體驗。民謠聲浪與江濤共鳴,國潮電音在鋼鐵骨架間投射炫目光影,2024年啟幕的洞庭漁火季湖畔音樂節,已成為激活夜經濟的文化磁場。
岳陽樓景區推出“保姆式”智慧服務,游客通過手機即可預約門票、獲取導覽。中華大熊貓苑開發的AI互動系統,讓游客與虛擬熊貓“龍寶”實時對話,科技感與趣味性并重。
岳陽清廉文化數字展陳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歷史場景,游客可“穿越”至范仲淹治水現場,感受“先憂后樂”精神的當代價值。這種數字化敘事讓文化傳播突破時空限制,實現深度共鳴。
岳陽的煥新不僅是空間形態的更新,更是發展邏輯的重構。通過“老記憶+新體驗”模式,城市實現了歷史文脈保護與現代功能升級的平衡。
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秉持“修舊如舊”理念,整合100多棟、超5萬平方米老舊房屋,打造“一帶、三區、三碼頭、十九巷”的空間結構。創業者陳芳在此開設茶酒吧,將本地特色燒烤與茶文化結合,吸引年輕消費群體。
岳陽的實踐證明,城市煥新的本質是對地域文脈的創造性轉化。從生態修復到文化再生,從科技賦到治理創新,這座城市以系統性思維構建起“人、自然、文化”和諧共生的新范式。當千年漁歌與現代交響在洞庭湖畔共鳴,當工業銹帶蛻變為生活秀帶,岳陽正以獨有的湖湘浪漫,書寫著老城新生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