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穿越超級工程 科技引爆文旅新體驗
2025-07-01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6月30日,在深中通道開通運營一周年之際,廣東交通集團與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舉行簽約儀式,共同推動這項超級工程實現從“交通樞紐”向“綜合地標”的跨越升級。
作為全球首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連接深圳、中山和廣州三地。通車一年來,它的運營數據令人驚嘆:總車流量超過3155萬車次,日均達8.64萬車次,占珠江口日過江總車流量的五分之一。
重大節假日期間,深中通道更是屢創車流高峰——從2024年國慶假期首日的15.5萬車次,到今年“五一”假期首日的18.16萬車次,不斷刷新紀錄。
西人工島,形如海中鯤鵬,面積約13.7萬平方米,是這項超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它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跨江通道科普基地,成為大灣區 “科技+工程+文旅”復合型文旅標桿項目。
“戴上眼鏡,就能回到七年前的海上施工場景。”海中看大橋、觸摸沉管鋼殼,超級工程變身大灣區科技文旅新地標。站在深中通道西人工島的觀景平臺上,伶仃洋的海風撲面而來。13.7萬平方米的島上,工程技術人員正在調試一組VR設備。走進占地2200平方米的科普基地,“中國交通跨海工程技術發展”的主題貫穿始終。這里最令人驚嘆的是突破傳統模式的數字化體驗場景。
依托橋梁工程本身的科技含量,展館構建了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全息投影等“科技+文旅”模式。游客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可以“穿越”至深中通道建設過程,親歷超級工程的誕生。
展廳內,互動體驗琳瑯滿目。互動繪畫區,孩子們可以設計自己心中的跨海大橋;AI風格拍照區,游客能與深中通道地標進行創意合影;知識問答系統則通過趣味方式傳播工程技術知識。
更吸引人的是模擬駕駛艙。坐進駕駛座,游客仿佛駕駛車輛穿越深中通道的隧、島、橋;橋梁結構實驗區則讓參觀者親手操作模型,理解工程力學原理。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項目是深圳旅游發展大會后重點推進的標桿項目,對提升深圳全球文旅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此次合作將推動 “交通+文旅”深度融合,為全國提供可復制的發展樣板。
科普基地將于年內對外開放,首期開放研學服務體系。參觀者可分別從深圳、中山方向上島,統一從中山方向離島。這種精心設計的路線既保障運營秩序,又促進了兩地文旅資源共享。
消息發布后,引起大灣區居民熱烈反響。家住深圳南山的張女士表示:“深中通道是國家的驕傲,能帶孩子登島學習工程知識,還能欣賞伶仃洋風光,非常有意義。”
未來,西人工島不僅將成為大灣區科技與文旅融合的示范點,更將成為市民休閑觀光、親子研學的熱門打卡地。島上的獨特地理位置,讓游客可以臨風御海、觀星賞月,欣賞海中大橋的壯觀景象。
在運營管理方面,深中通道率先開展粵港澳大灣區骨干高速公路區域路網級關鍵技術研究。平臺從最初的“一通道六路”擴展到 “五橋十五路”,把虎門大橋、南沙大橋等跨江通道和珠三角主要骨干高速公路納入其中。
夕陽西下,西人工島的玻璃幕墻反射著金色的光芒。一群中學生圍在沉管隧道鋼殼試驗段前,指尖觸摸著冰涼的鋼板,VR眼鏡里卻是焊接火花四濺的建設場景。預約登島的游客名單已排到兩個月后。深圳、中山兩地的旅行社大巴整裝待發,靜待這座 13.7萬平方米的“鋼鐵鯤鵬” 正式向世界張開翅膀。